来源:未知 作者:礁石游戏网 2024-10-30 01:02
不违法,法无禁止即合法。没有任何法律禁止游戏运营商出售虚拟装备,所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售卖游戏装备就不算犯法。但是要在来源及手段合法的前提下,如果是倒卖偷来的、骗来的、和游戏商某些人员串通获取的游戏道具就是犯法的,犯法原因是因为获取途径及手段不正当,而不是因为低买高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的意义
1、本条规定是一条具有时代性意义的规定。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哪一种新技术,都离不开数据的产生和保护,数据在新技术的形成、推广及运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更多的数据。随着中国网民人数的剧增,对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权属界定和法律构建亟待解决。
2、此条通过概括性指引性规定,给数据和虚拟网络财产的立法保护指明了道路。为了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民法总则》提出,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是回应互联网时代对民法的需求。该条是关于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引致性规定,但其宣示了对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并为之后特别法的规定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予以了保留。
3、数据和虚拟网络财产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物:(1)它在法律上具有可支配性和排他性。(2)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经济价值。(3)虽然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本身是无形的,但是他们在网络空间中也具有一定的“有形”存在。
二、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
在大数据、云计算,数据革命到来的年代,数据作为存储信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
1、数据是指对客观事件进行记录并可以鉴别的符号,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及相互关系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数据不仅指数字,还包括文字、字母、数学符号、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数字、字母、符号等的总称。
2、网络虚拟财产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是指虚拟的网络本身以及存在于网络上的具有财产性的电磁记录,是一种能够用现有的度量标准度量其价值的数字化的新型财产。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范围非常广泛,除网络本身外,还包括特定的网络服务账号、即时通讯工具号码、网络店铺、网络游戏角色和装备、道具等。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主要是指网络游戏空间内的具有可交易性的账号、角色、道具、装备、钱币等可视化的拟人、拟物类财产。网络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利益的属性。
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虚拟性、技术性、稀缺性、合法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八条,出卖人应当履行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的单证,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九条,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交易习惯向买受人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条,出卖具有知识产权的标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该标的物的知识产权不属于买受人。
法律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诈骗金额在三千元以上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如果被骗的游戏装备价值达到标准即可立案。游戏装备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虚拟财产财产,如果遭受损失可以先与游戏运营商进行申诉,减少损失。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物品,不过是电脑主机的一段数据而已,一旦脱离游戏,虚拟人物以及虚拟物品就不存在了。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财产的价值并不属于游戏玩家。“虚拟财产”被盗就面临着取证困难,由于玩家和“网络小偷”在网上大都不以真实姓名注册,他们的个人资料缺乏真实性。作为受害人的你既要证明自己就是被盗者,又要证明“网络小偷”就是网络世界的偷盗者,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民事案件的核心就是证据。通过玩家之间的信任授权登录账号及密码进行窃取游戏装备。玩家在经常联手玩游戏的同时,往往同时也建立了相互信任关系,也会将登录账号和密码提供给对方帮自己升级、打怪、刷装备,这样的窃取行为被认为是授权行为,而不能认定为盗取行为。联系游戏客服,请游戏客服查询相关具体情况,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向游戏公司索赔。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衍生问题:
如果网上被骗了钱怎么办?
在网络上被诈骗了的,应当保留好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受害人可以通过拨打110报警电话的方式报警,也可以到当地公安机关报警。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