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软件
  • 免费字体
  • 快捷图标
  • Pixiv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技能 > 如何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2024-06-02 04:44

如何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 二、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孩子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孩子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没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小班幼儿中要求在区分左右脚的基础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儿不仅要正确区分左右脚,还要求正确系好鞋带。再如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发展不均衡,系鞋带是弱项,我们就可以在系鞋带的技巧方面给予更加耐心细致地个别指导。 3、秩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小班幼儿吃饭,开始可能会撒饭粒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正确掌握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 4、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孩子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多种能力

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因此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能以游戏为主要途径,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自主的学习各种行为规范,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3-6岁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黄金时期,而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最初启蒙。

贴近幼儿生活,充满童趣的“娃娃家”每次都是孩子们的抢手游戏。每到区域活动时,大家都争着要去“娃娃家”,由于空间角色的限制,娃娃家区域只能去4个小朋友。于是我制定了了一个规则:早上来的时候就请小朋友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上插上游戏卡,先来的先插。而后来的小朋友看见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名额已满只好另选它处了。为了让孩子懂得礼貌待人,互相帮助,我会利用游戏时间让特别想去娃娃家而没有去成的小朋友去娃娃家作客,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作客、待客之道。

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表现,在角色游戏中常会发生争抢角色等现象,而他们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当孩子由于经验缺乏,无法满足游戏意愿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到游戏中,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给予引导和帮助,引导孩子想办法满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戏意愿,在产生好办法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是四五个人守着一个孩子,这就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潜在因素,因此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所以,帮助幼儿增强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结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自控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社会化教育中幼儿充其量只能做到模仿和预演,由此感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体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最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区域游戏模拟小社会游戏“儿童医院”、“娃娃家”、“美发屋”、“爱心超市”、“如皋大剧院”、“如皋水绘园”、“长寿园”等,就起到了如上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轮流扮演他们所喜欢的角色,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没有压力,因为他们总能找到适合的角色去扮演。在这些模拟的小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自主和主动的地位,幼儿也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与别人的交往和沟通,并通过了解别人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着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着把社会要求纳入自我概念,初步体验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的约束。通过小游戏,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做人习惯。为孩子成长播下健康的种子,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创造是浅显的、简单的和初级的,他们的任何创新都是在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幼儿的创新不可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单独存在。如在自选游戏中多数幼儿对“娃娃家”、“儿童医院”等游戏非常感兴趣,这些都是孩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创新。教师的积极诱导能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创造,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孩子活动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的潜能,设法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其潜能发展的活动材料,场地等等,引导幼儿从问题出发,自己主动发现知识,不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在平常中找到异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幼儿不易形成游戏中“熟视无睹”的心态。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也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它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而有时老师对游戏的观察、适时引导与积极参与能有效地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会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是幼儿产生快乐情感的催化剂,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经验,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良好教育效应,正是我们幼儿教育所期盼的。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最新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