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礁石游戏网 2024-12-12 01:12
不用学
初中的地理是所学的内容是地理科的入门知识,内容不太深奥。地理科目作为会考科目,并不参与中考,不过会考成绩会成为普通高中录取的一个考量指标。
学校发的书中有一本《地理图册》(好像是这名吧),或者可以找其他的地图,多看看,多背背就好啦,另外就是老师课上讲的知识点啦
买地球仪的话只能看世界地图,但上面的中国地图并不精细(初中的话考中国地图的比重还是很大的)
一、看风测天
天气成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
“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初中地理肯定有世界地理。除世界地理外,初中地理还要学习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中考除这三大内容外,还有乡土地理(我们湖南是湖南地理)。世界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要求学生掌握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和大洋、气候、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社会经济地理。
中考前复习建议:
1、计划学习;
带着计划去学,是很有约束力和动力的,中考也如此。在临近半个月或者一个星期的时候,给自己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计划。
2、回归教材,梳理考试要点。
中考是一个很注重基础知识的考试,基础知识的份额都超过了60%,临近中考了,一定要回归课本。重温教科书上的基本知识。
温习教材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每一年中考,所属的教育局都会提供考点,这时,要针对那些列出来的考点逐一地排查,发现有遗漏地地方,及时的补充一下。切记不要盲目地看教材,就拿语文来说,就有六本了,你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一定要这这里精打细算,而不是盲目复习。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一)自然学科属性和社会学科属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决定了地理课程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属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地理感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及地理数据等知识,可采用讲述、讲解、讲读、比较、记忆等方法;对于地理理性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知识,可采用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除此之外,更要能够娴熟的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
(二)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初中地理课程只讲授地理科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地理成因不做深入探究;第二,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初中地理课程的“基础”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度”的把控,切忌随意加大教学的难度和广度。
(三)区域性和综合性
1.区域性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课程的学习始终围绕区域进行,以区域为载体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空间结构和空间差异以及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规律等。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为区域发展献策献力。
2.综合性
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例如,CO2的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导致沿海低地淹没;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状态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等原因共同形成的。可见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最终的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也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学习初中地理的好方法:一、归纳法
是对某些知识总结分类,串成一条线。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归纳后可知可知①它是我国一月份0℃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是800MM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③是暖温带与亚热带通过的地方。④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⑤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⑥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学习初中地理的好方法:二、生活体验法
只有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学得乐、理解透。例如:学习“季风”时,可联系教室南北窗口所刮的风向来作为攻克“季风风向”这个难点的突破口;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可从当地地形实际出发,坡度大于25度的地区,适宜发展林业,避免水土流失,坡度小于25度的地区,可开垦为梯田,发展种植业,河、塘、水库地区适宜发展渔业;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时,可从平时的生活观察入手,夏季降水多,河塘水量丰富,冬季降水少,河塘水库枯水。
学习初中地理的好方法:三、字头法
是在记忆一组知识时,把字头排成一段文字,从而记住此内容.如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陆地面积世界前七位的国家:俄加中美巴澳印;全球人口过亿的国家按由多到少排列: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
学习初中地理的好方法:四、重复法
根据《心理学》中讲到的遗忘规律,知识要及时必要的重复几次记忆,这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具体的做法如下:新课内容讲述完毕后,留点时间给学生识记,加强学生瞬时记忆,下节课上课前提问,把存在的问题再点拔。其后一个周再重复提问一次,讲完一章内容后,再把知识内容串一遍,再重复记忆一次,并强调学生多看地图,这样反复记忆遗忘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学好初中地理,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去把握。要在背地图上下功夫。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及人文熟记于心。
初中地理最必要的神器是超越中考,这本书知识点比较详尽,跟考试内容深浅度非常搭